

此次展览是杨晓阳坚持“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多年来的专题展,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其艺术创作经历的多次转变,透过作品得到了最佳映现。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中央圆厅展出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是他2016年的新作,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此次展览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
当前,“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正在获得世界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同时配合这一战略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这样难得的契机下,杨晓阳将其30年坚持丝绸之路题材创作的所想所画汇集为了展览。刘大为认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给我们以启示,它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王明明讲道:“目前丝绸之路已经变成了国家战略,在这一时期这一展览的推出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关注生活和人民,杨晓阳一直是沿着这条路走的。”
杨晓阳,1958年生于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出任西美副院长,1997年任西美院长,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曾经国内美院系统中最年轻的院长,到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所有荣誉和责任背后,始终还凝结着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
开幕式后,针对杨晓阳的艺术创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中国美院教授任道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北京大学教授李松、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阮荣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王志纯、评论家邓平祥、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宏宝、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徐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惠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等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副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