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宝简历
刘国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峰书画社社长、西藏云端红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被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学杰出艺术家”等称号。2006年,他在西藏博物馆成功举办藏区艺术家首次书法个展——“刘国宝书法艺术展览”,并举行义卖。出版《雪域线条——刘国宝书法艺术集》、诗集《结》、《极地心电》、家庭教育励志散文《家语》,另有小说、散文、剧本等。获得过拉萨市政府最高奖“圣地文艺奖”等。
德艺双馨----- 胸中丘壑字里人生
对于“书法家”这个称谓,作为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誉、具有极强实力、有着广泛社会声誉的刘国宝却并不认可。他说,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书者,离“书法家”还很远。的确,刘国宝有自己的工作,他在教育系统工作10余年,又在金融系统工作20年,却从未因爱好影响工作。这让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匠”与“艺”的差别,很多古代书法与绘画大家都是“业余”,专业者大部分都是刀笔吏的工匠。因此,古代书法绘画的“业余水平”其实更具文人气质,甚至水平更高。而今,在许多人大张旗鼓地标榜自己是专业的时代,刘国宝却喜欢“业余”这种称谓,虽然这更多地是出于他对工作的忠诚,更是一种谦虚的品质。但是很巧,他的精神气质或许正好与古人暗合。
墨分五彩绘人生
西藏的汉文书法水平较低,原因很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资不足,书籍缺乏,特别是上世纪,内地有什么展、赛,西藏根本不知道,到内地参观展览或参加培训,时间、费用几乎都无法解决。刘国宝和其他人一样,就是在这样的坎坷中艰难地摸索前进。微获便喜,苦乐自知。刘国宝真正进入书法门槛是在2010年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学习。刘国宝对于书法的理解是:继承传统,学习古人笔法;融入现代审美;表达个人情性,三者要有机结合,过于侧重都将有失偏颇。为了完成与验证这种理解,他在近5年来进行了密集式的学习与训练。先后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班导师工作室、清华大学高研班、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学习,希望自己有个飞跃式的进步。 “书法临习古人固然必须,但人的性情、学识、胸怀与气度也非常重要。西藏自然环境的神秘与古朴,不仅适合美术与摄影人的成长,对于书法人,陶冶其性情,开拓其胸怀,培养其气度也大有裨益,并非常独特。2006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为刘国宝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及义卖,将收入捐给失学儿童,这是西藏第一个汉文书法展,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响,由于成绩突出,他获得了拉萨市人民政府最高奖——“圣地文艺奖”。刘国宝一直主张,个人修为要与服务公众相结合才更有意义。2004年,刘国宝为了能让拉萨市的学生参加一个国际性书法比赛,自费雇车,放弃奖金甚至不惜扣工资请假,奔走、联系拉萨市大、中、小学校20多所,共有汉、藏20多名学生参赛,数人获奖,对于唤醒学生的书画艺术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新华茗苑文化会所,在拉萨享有广泛声誉,这是刘国宝与西藏安达公司为社会策划、搭建的书法练习、交流、欣赏平台,免费为公众提供书法学习、交流的场所和工具。新华茗苑文化会所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首届书法奇石根雕展览”,连续举办各种形式的笔会、展览,社会好评如潮。接待了国内10多个省区、单位的书画代表团和个人进行书画交流。人们说:“很多茶园是打麻将的地方,这里不一样。”书法爱好者们都可以过来写字、交流、欣赏。现在,在刘国宝的积极带领和热心服务下,新华茗苑文化会所已经成为拉萨市区唯一一所传统文化气氛浓厚、别致优雅、可供公众自由欣赏书画、随时参与书写的文化休闲场所。中国书协、自治区文联、拉萨市文联等专业机构的领导都曾关注新华茗苑文化会所并予指导,由此,该会所成为名副其实的文艺创作基地和传化传播枢纽。而这,正是刘国宝所期望的。
刘国宝还极力推动西藏书法与内地书法的交流。他认为:若要提高西藏的整体书法水平,就必须和内地的书法界多交流。中国左手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宁市书协主席、咸阳书法艺术代表团等都曾来到新华茗苑文化会所开展书法艺术交流。通过接待内地书法家,一起切磋技艺讨论书法,大家都受益,这是提高西藏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字里行间见真情
书法,从业余爱好变成了终生追求的事业,这是刘国宝当初没有想到的。他是高考制度改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是他理想的专业,文学是他最初的梦想。屈原、李白、雨果、歌德、泰戈尔、托尔斯泰曾是其热烈追逐的偶像,但是当初,把工作当作事业的他放下书法练习的同时也放下了文学创作。沉默多年后,他把自己早年写的诗词进行整理,出版了诗词选集《结》,不久又陆续创作了诗词集《极地心电》、家庭教育个人励志散文《家语》等,另还创作有小说、散文、剧本等。工作上的平淡,使得艺术追求成了他此后的全部。尽管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但他急起直追,毫不懈怠。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新的作品很快就会面世。西藏的雪山草地,给了刘国宝新的营养,高原的蓝天白云洗礼了刘国宝的旧有情怀。魅力无穷的大自然,使他激情洋溢,引吭高歌。
都以为极地一样冷酷的你
没有心
其实你的心
就在大地的心里
为呵护你呼出的水雾
凝结
巩固着你的存在
你以不可丈量的胸怀
拥抱着大山
你以无法割舍的情愫
与泥土纠结在一起
用令人颤抖的冰冷
热烈地爱着
——《冰川之梦》(片断)
西藏是刘国宝的第二故乡,他把人生最珍贵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眷恋和无上的爱意。在西藏,能做好古体诗词的人不多,而刘国宝是学中文出身的,他对传统诗词知识有着深厚的功底。因此他成了会用格律写作古体诗词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他主张写古体诗应遵守平仄、对仗、粘连、拗救等格律的要求,避免顺口溜式的浅显使古体诗歌流于浅薄与庸俗。为使古体诗歌让现代人朗读时有韵律感,他使用了《中华新韵》,这种结合使古老的格律诗焕发出新的光芒。他用锐利的目光观察形势发展,用炽热的情感讴歌时代巨变。
东海雪山一脉通 神州华夏尽精英
中央五议谋发展 省市齐援求共兴
空陆交通疑网络 设施建设赛辰星
楼房美饰惊四座 农牧安居保六通
现代科学多魅力 保环理念铸文明
开发西部掘福地 为使全民享大同
史笔如椽书稳定 人心似水汇清澄
小康临近必歌舞 雪域江山永太平
——《布达拉宫赞》(片断)
刘国宝注重艺术真实,强调自然流露,是表达,而不是表现,对无病呻吟更是嗤之以鼻。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书法创作,都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刘国宝赞成艺术当随时代。时代的影子反映在作者的大脑里,经过艺术处理,成为作品。如果离开了时代,不管叙事、述情或拟物,其作品必然失真,空洞无物。从他的文字里,能看到立体的时代和多面的自我,能让人感受时代脉搏,接受情感洗礼,享受艺术陶冶。
青春无悔水长流
有人问刘国宝:你把人生最珍贵的30年都献给了这片高原,后悔吗?刘国宝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后悔!”刘国宝在学生时期一直很出色。中学时,他帮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帮数学老师求证出老师未能求证出的数学题;在大学时,他的学术观点被老师采纳为讲义内容。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千分之一的高比例考上了大学。30多年,他的同学们都做出了骄人成绩,要么是高官大贾,要么在学术研究上名震一方,刘国宝谦虚地说,跟他们比,感到惭愧。但刘国宝说不后悔,为什么呢?他说,“这块土地需要建设的时候,我来了,尽管成绩不显赫,也感到欣慰,也值得骄傲。需要你时,你在,就是荣幸,就是价值!何况,这片神秘的高原振奋了我的艺术感觉,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平原上的自己的自我。” 当年,跟刘国宝一起分配到西藏工作的同省份大学生有8人,其中7人都是党员。除了一个是老党员外,其余6个都是毕业进藏时才入的党,被称作“火线入党”。当时,他所毕业的学校领导说写个申请书,可以入党。他说,这样的党员他不要,他要在工作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成绩时再说。后来,一同进藏的多数大学生们陆陆续续都调回内地工作了,只剩下他还在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相对落后的高原坚持到退休,因为他舍不得这块表面冰冷内部滚烫的土地。然而,他的身体是最不适应西藏气候,每次休假、出差回来,都有强烈的高山反应。坚持了30多年,中原人成了高原人;支援边疆成了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
认识刘国宝,是7年前在尼木县采访扶贫工作的时候,当时,刘国宝带领建行西藏区分行扶贫工作组在尼木县开展工作,兼任尼木县副县长。通过采访,记者不仅了解到了建行在当地出色的扶贫工作,更认识到了有着多种爱好的刘国宝本人,很幸运有这样的机缘。刘国宝,是无数普通劳动者之一,然细细接触起来,就会感觉到他不同于别人的胸怀、见识和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赞叹的同时又不得不叫人深思。世上许多人和事,初看起来,无甚出奇,深度审视,却也机缘聚合,意味深长。细心品味,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媒体人,可以说阅人无数,英雄与百姓,非凡与寻常,又有多大距离呢?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孔繁森、李素芝呢?西藏需要,全国都需要。
